鑽石,品味的極致展現


鑽石,品味的極致展現
 

臺灣美國寶石學會校友會 前會長 朱倖誼

單純的事物卻有出人意料之外的一面,鑽石的成分不過是最簡單的碳,卻能以最小的體積表現出最高的價值,在鑽石體積這麼小的空間當中有這麼大的價值差異,這之間的區別蘊含了相當大的學問,也是鑽石吸引人的獨特魅力所在。

在鑽石被發現的時候因為它的硬度太高人們無法研磨它,所以被命名為『不可征服的石頭』,希臘文稱為Adamas,這就是英文Diamond名稱的來源,過去鑽石被當成戰士的護身符,裝飾在劍柄或盾牌上,原本是屬於男人的寶石,直到西元一四七七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姆林大公娶公爵的女兒瑪麗為妻,結婚之前女方寄來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結婚時要贈送黃金與鑽戒」,此後王室的婚禮就以鑽石為婚戒,流傳至今鑽石成了見證愛情的信物,象徵愛情的歷久彌堅,也成為的女人最愛的一種寶石。

 

了解鑽石從4C開始

評鑑鑽石的方法稱為4C,由四個開頭字母為C的英文字所組成:Carat(克拉數)、Clarity(淨度)、Color(顏色)、Cut(車工),這四個C分別代表鑽石的重量、淨度等級、顏色等級與車工優劣,這些都是決定鑽石價格高低的品質因素,認識鑽石當然是由鑽石4C的基本概念開始,然而真正懂得4C所代表的內涵才稱的上是懂得品味鑽石的行家。


以車工詮釋品味

車工是讓鑽石具有價值的決定性關鍵所在,在鑽石的4C當中除了車工以外的另外3個C重量、淨度與顏色都是天生註定,在鑽石形成的同時就已經是無法更改的了,只有車工是可以由於人為精湛的技術來提升鑽石的品質與價值,因此懂得鑽石的人多半對車工相當講究。

不過追求完美的車工所需付出的代價也比較大,為了符合較佳的車工比例與對稱性,鑽石會耗損比較多重量,每多一分的耗損就多一分的損失,到底該維持最大重量來減低耗損率,還是要取得完美的比例而耗損較多的重量呢?每顆原石在切割時都面臨這種取捨的兩難狀況,切割師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所以懂得品味鑽石就是懂得鑑賞切割工藝。
 

鑽石各部位的名稱

鑽石市場上最主要的切割形式是圓明亮型切割(Round brilliant),車工的標準比例也是以圓明亮型為依據所訂定的,圓明亮型切割總共有58個切面(Facet),除了桌面與尖底面之外,其他的切面都是8的倍數。

冠部(Crown):鑽石上面的部分稱為冠部,包括一個桌面(Table)、八個星面(Star Facet)、八個風箏面(Bezel Facet)與十六個上腰面(Upper Girdle Facet),總共三十三個切面。

腰圍(Girdle):鑽石最寬的部位,也是分割鑽石上面的冠部與底下亭部的交界處,腰圍是珠寶鑲嵌時用來固定鑽石的地方。

亭部(Pavilion):鑽石下面的部分稱為亭部,也就是從腰圍以下到鑽石尖端的部分。包括十六個下腰面(Lower Girdle Facet)、八個亭部切面(Pavilion Facet)與一個最底下的尖底面(Culet),總共25個切面;因為鑽石並不一定有尖底面,所以無尖底面的鑽石亭部只有24個切面,切面總數則為57個切面。
 

決定鑽石光彩的關鍵在於車工比例

西元1919年馬歇爾托考斯基(Marcel Tolkowsky)根據鑽石的折射率2.417計算出能讓鑽石產生全反射的臨界角度,這個角度決定鑽石亭部角度必須在特定範圍內,如此一來照射到鑽石的光線就可以完全反射出來,這就是鑽石全反射的理論。托考斯基依照這個理論,研發出能讓鑽石綻放最閃耀光芒的切割比例與角度,成為鑽石優良車工的基準,現代的車工分級就是以這個比例數據為標準來訂定的。

鑽石的比例數據以直徑(Diameter)為100%的標準,鑽石的直徑是測量多次所得的直徑平均值(Average Diameter),桌面百分比是以八邊形的四個對角線最長的一個長度除以直徑平均值所得的結果,全深(Depth)百分比是以桌面到尖底的距離除以直徑所得的數據。桌面與全深百分比會影響鑽石的火光(Fire)與明亮度(Brilliance),桌面較小鑽石的火光較佳,桌面大一點的明亮度較佳,適當的桌面大小可以讓火光與亮度取得最佳的平衡,桌面範圍介於53-64%之間是比較好的選擇。全深百分比指的是鑽石的深度,鑽石切割的太深會讓鑽石看起來比實際重量小,甚至鑽石中間變暗而沒有閃亮度可言,但是深度太淺的鑽石也會明顯影響其明亮度,還有可能讓鑽石看起來跟一塊玻璃一樣沒有閃耀的光彩,全深百分比的數值要在58-64%之間才不會影響鑽石的明亮度,所以桌面與全深的百分比數值是評估鑽石車工重要的比例數據。

圓明亮型以外的切割統稱為花式切割(Fancy Cut),評鑑花式切割的車工好壞主要是看切割的形狀與對稱性是否良好,對應的部分的大小與形狀必須兩邊均等,只要能讓鑽石散發閃耀光彩的車工就算是良好的花式車工。
 

克拉重量與大小的關係

鑽石重量計算以克拉為單位,一克拉又分成100分,克拉數是以裸石秤重為標準,計算到小數點後兩位為止。重量直接影響到價格,當然越重的克拉數越高,價錢也越高,但是鑽石的價錢與克拉數的關係並不是以同一比例攀升的,因為越大的鑽石越難得,兩克拉的單位價格比一克拉的單價就高出許多,所以兩克拉鑽石的價格並不是一克拉的兩倍,而是遠超過兩倍以上。

鑽石的重量可以從外觀的大小估計出來,這是因為鑽石的切割必須維持特定的比例範圍,如果鑽石切割的比例正確,鑽石的直徑有一定的比例範圍,有經驗的人可以從鑽石的正面估計出來鑽石大約的重量,不過假如車工比例不佳或是腰圍過厚,鑽石看起來的大小就與該有的克拉數不符合了。

大部分的人對於克拉數的大小都有越大越好的迷思,當然鑽石越大保值性就越強,但是一味追求大克拉數而忽略比例的良好與否,可能會讓你買到名不符實的鑽石,因為比例不佳或腰圍過厚的鑽石有部份重量是藏在腰圍等不易察覺的部分,絲毫沒有增加鑽石的美觀,還會導致深度比例過大,鑽石看起來比實際重量小了許多,這種鑽石一克拉的大小看起來大概只有50、60分的樣子,等於是花了一克拉的價格買到50、60分效果的鑽石,如此一來反而損失更多。
 

顏色等級影響鑽石價格

理論上純碳的鑽石應該是完全純淨無色的,在大自然中形成的鑽石,多少都會含有一點其他的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所以真正100%純碳的鑽石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完全無色的鑽石是非常稀少的。氮(Nitrogen)是讓鑽石帶有顏色最主要的微量元素,當氮原子取代了鑽石結晶中小部分碳原子的時候,鑽石吸收掉光線中的紫色與藍色光,所以鑽石看起來就呈現黃或棕色,鑽石顏色的分級依照黃或棕色由淡到濃,以英文字母D到Z分成23個等級,代表完全無色到淡黃或淡棕色的鑽石顏色等級。

鑽石的顏色分級可以大致歸類成四大類的顏色範圍,第一類D、E、F是最高級的顏色屬於無色(Colorless)的範圍,第二類的G、H、I、J是接近無色(Near Colorless)的範圍,市場上銷售最多的就是這類鑽石,第三類K、L、M的鑽石顏色屬於微黃(Faint Yellow)的範圍,鑽石價格從這個顏色範圍開始明顯低了許多,第四類是淡黃色的顏色範圍,其中N到R屬於淺淡黃色(Very Light Yellow),S到Z的顏色屬於淡黃色(Light Yellow)的範圍,顏色比Z還深的黃色鑽石稱為淡黃(Fancy light yellow)彩鑽,就不屬於這個分級系統的範圍了。

彩鑽是因為含有某種微量元素或是結晶晶格扭曲所造成的,產量比起白鑽稀少很多,甚至比顏色等級最高的D Color更為難得,因此彩鑽的價格遠超過白色鑽石。彩鑽的主要價值在於其顏色與稀有性,所以考量彩鑽的價值是以顏色為優先,也就是說顏色飽和度越高、色澤越美的彩鑽價值越高,而且顏色越稀有的價格更高。顏色罕見的彩鑽就像是上天恩賜的禮物,可遇而不可求,以顏色稀有度來說,由高至低依序為:紅、粉紅、藍、綠、黃與棕色。紅色鑽石價格最高居所有寶石之冠,不過紅色鑽石的產量實在太少難以供應市場需求,因此以市場供應而言,粉紅鑽是價值最高的,一般說來同樣大小的粉紅鑽價格大約是一般鑽石的20到25倍,一顆10分紅色彩鑽的價格甚至還可能超過一克拉D Color的鑽石。
 

螢光反應影響鑽石顏色

螢光反應(Fluorescence)是由於光的能量與寶石的原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在紫外光(Ultraviolet)照射下大約50%以上的鑽石會有螢光反應,而螢光反應非常強烈的約占10%,強烈螢光會影響到鑽石的外觀,甚至會影響到鑽石的價格,常見的鑽石螢光以藍色居多。

螢光對鑽石的影響有利有弊,優點是藍色螢光會讓稍微帶黃的鑽石看起來比同樣顏色等級的鑽石白一點,這對G Color以下稍微帶黃的鑽石是比較有利的,缺點是強螢光會讓鑽石在一般光源下看起來油油的或霧霧的,影響鑽石光芒的銳利度也使得鑽石價格因而降低,嚴重一點的甚至讓鑽石價格下滑15-20%左右,因此對於D、E、F顏色等級高的鑽石而言最好盡可能避開有螢光反應的鑽石。

相較之下強烈螢光反應的缺點會降低鑽石的價格,優點只不過讓略黃的鑽石看起來較白一點,對於顏色等級並沒有提升的作用,因此不會增高鑽石的價格,所以留意螢光也是評估鑽石的重點之一,大部分的鑽石商與鑑定師在判別鑽石顏色等級之前一定會先檢查鑽石的螢光反應。
 

鑽石的特徵是天然生長的痕跡

鑽石形成大自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生長的痕跡,這些痕跡就是鑽石的天然特徵,每顆鑽石的特徵是上天所賦予的獨特禮物,也是鑽石天然的證據與鑑定上重要的指標,不過內含特徵太多或者體積太大會阻礙光線在鑽石中的反射,影響到鑽石的美觀,這就是為什麼鑽石淨度必須分級的主要原因,既然分級鑽石淨度對於價格當然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鑑定鑽石淨度等級是按照鑽石的內外部特徵來決定,內部特徵指的是鑽石的內含物(Inclusion),而外部特徵指的是表面瑕疵(Blemish),外部特徵對於淨度分級影響比較小,主要決定因素在於內部特徵,內含物的種類、大小、位置、數量與顏色是攸關鑽石淨度等級的主要影響因素,內含物越大、數量越多、顏色越明顯、位置越容易被看到,鑽石的淨度等級就越低,同樣的內含物出現在靠近冠部或在亭部較不易發現的地方,淨度等級就可能因此相差一到二級。

鑑定淨度是以10倍放大鏡觀察為標準,淨度等級的高低有一套詳細的區分方式,淨度等級由最高的無瑕Fl到最低的嚴重瑕疵I3,總共分成十一個級數,分別為FL無瑕(Flawless)、IF內部無瑕(Internal Flawless)、VVS1極輕微內含物一級(Very Very Slightly Included 1)、VVS2極輕微內含物二級(Very Very Slightly Included 2)、VS1輕微內含物一級(Very Slightly Included 1)、VS2輕微內含物二級(Very Slightly Included 2)、SI1微內含物一級(Slightly Included 1)、SI2微內含物二級(Slightly Included 2)、I1嚴重瑕疵一級(Imperfect 1)、I2嚴重瑕疵二級(Imperfect 2)、I3嚴重瑕疵三級(Imperfect 3)。

天然形成的鑽石完全沒有任何內含物是不可能的,有些銷售人員將無瑕或內部無瑕形容成完全無任何瑕疵是錯誤的觀念,不管是Flawless 或是IF都是在10倍放大的情況下看不到內含物,並非真的完全沒有內含物,如果將鑽石高倍數放大還是會發現內含物的蹤跡,因此對於淨度應該保持正確的觀念,過度嚴格要求完美無瑕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從百萬年前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每一顆鑽石都在等著與某一個人相遇,原本不起眼的礦石經過巧手切磨成為璀璨耀眼的鑽石,這中間經歷的過程都是在為彼此的相遇做準備,是什麼樣的關聯讓人與鑽石相遇?或許你在閱讀過這篇文章之後,對鑽石有新的認知與感受,下次當你經過珠寶櫥窗之前會發現正在等著你的那顆鑽石喔!

作者:朱倖誼

美國寶石學院加州Santa Monica校本部Graduate Gemologist課程與珠寶設計課程畢業

美國寶石學院校友會台灣分會會長、總編輯

『寶石珍賞誌』作者

Back to Top